![]() ○有着“姐妹泉”传说的庐州历史流淌“半汤温泉” ![]() ○庐江汤池 ![]() ○巢泉(浊泉) ![]() ○合泉(清泉) ![]() ○神奇的“笑泉” ![]() ○被称为“清浊二泉”的“合巢泉” ![]() ○南宋姜夔曾题名的“杏泉” ![]() ○包公祠的“廉泉” 中国人历来有爱泉、护泉的古泉浓厚意识,有赏泉、涓涓颂泉的文化文化品位,更有弘扬泉水文化的千年优良传统。由此产生的庐州历史流淌咏泉诗文、游泉佳作世代辈出,古泉民间故事、涓涓神话传说林林总总,文化拓泉碑记、千年护泉刻石屡有发现。庐州历史流淌所有这些,古泉形成世代流传的涓涓文化印记,成为以泉历史、文化泉魅力为灵魂的千年文化遗产。合肥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古泉?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千百年来留下了多少名篇佳作和动人传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独具魅力的合肥古泉文化。 包拯挖“廉泉”姜夔品“杏泉” 提起合肥的“廉泉”和“杏泉”,就不得不说到两位著名的历史名人——北宋包拯和南宋姜夔,“廉泉”“杏泉”因他们而名声大噪,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合肥包公祠出正殿东行不远,即是一座六角攒尖亭,也就是祠内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廉泉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为井绳长期摩擦所致。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正对井口的亭子顶端中央,雕有一块圆形彩绘木质浮雕龙像。雕龙倒映井内,随着井水的晃动,好似龙影在舞,颇有游龙戏水之景趣,故人们又称廉泉井为“六角龙井”。 廉泉井是一处非常神奇的所在。传说,历代到合肥上任的官员,必要亲自品尝廉泉井的井中之水。凡是清廉居官者,必觉清凉宜人;而贪官污吏,喝下必定头痛难忍,直至认错悔过为止。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李鸿章侄孙、举人李国蘅撰写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记》,曰:“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开汲饮,忽头痛,复堙如故。是说也,余窃疑。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目而笑谓诸曰: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详细记录了这个故事,并将之刻在了石碑上,以供后世浏览。 其实,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杏泉”位于城隍庙。其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即城隍庙始建之时,距今约有千年,当地人称为“庙井”。井上有石井栏,外正八边形,内圆形;井深6米,井壁由青砖砌成,水质甘洌,大旱不竭。 作为一口历史悠久、“阅历十足”的古井,必然流传众多故事,文人骚客争相留下墨宝传世,民间传说演绎出神秘的色彩。相传当年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转徙江湖,寓居合肥期间,曾来过城隍庙,看到百年银杏树下的此口古井,品尝井水赞不绝口,为其题名“杏泉”。后大庙经历代修缮,此名称也随时代的变迁而被湮没和遗忘。 附近的老人说:“这口井是人们的救命之泉。清末庐州一带瘟疫流行,庙内人就靠这口井清灾保康宁的。说来也怪,不论是丰水的时节,还是干旱年月,它总是满盈盈的,明净清冽。”因此,当年善男信女来城隍庙拈香、礼拜都要拜拜古井,仿佛井里深藏玄机,能开悟众生。据了解,“杏泉”上世纪60年代被填埋,2017年在城隍庙大庙改造中被发现得到恢复。 古为“孝媳泉”今称作“笑泉” 在巢湖市散兵镇与无为县严桥的交界处,有一个村子叫笑泉口。小村很小,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却跨了两县市。笑泉口的村名缘于村中处于巢湖境内的一口古泉,这口古泉被称为“孝媳泉”“笑泉”,不仅缘于一位孝道媳妇的美好传说,还因此泉有着一个非同寻常的奇异之象。 传说很久以前,村西边一叶姓村庄的女子嫁给了该村一方姓人家。方家老汉早逝,儿子出外谋生,家中仅剩婆媳相依为命。 时年大旱,村边塘坝干枯,又遇婆婆大病,媳妇每日要去几十里外的白湖担水回来,给婆婆熬煮中药。 一日担水回来,途中遇一骑白马男子,开口相求:“大姐,我和这匹马跑了很远的路,现在口干舌燥,人倒是能忍耐,牲口却不行,希望大姐赏一口水给我的马喝。” 看着马张着大嘴喘着粗气,方家媳妇就说:“那就喝我后面这桶吧。”说着就把水桶移到马的嘴边。 干渴异常的白马将后桶水一饮而尽,又趁媳妇没在意,吸干了前面的那桶水。等方家媳妇发觉,已是两桶皆空,于是放声大哭,言道:“我家婆婆生病就等着我挑水回去煎药,今日回去无水,如何是好?刚才我让你的马喝后面这桶水,是怕脚后灰尘落在桶中脏了水,不好给婆婆用,前面这桶干净的水是回去煮药救我婆婆命的,没想到……” 男子听了哭诉,劝说:“没成想我的马喝的是你的救命水,真是愧疚。不过我通晓医术,且让我随你去给你婆婆看看,也许无水也能治病。” 女子无法,也只好担着空桶,领着中年男子往家赶。 男子到方家,给婆婆把脉问方子。言道:“郎中开的方子也是对症,只是仍需用水煎药。”媳妇又哭:“哪里有水,我得连夜再去白湖担水回来。” 男子问:“你家平常何处担水?”媳妇手指着门前几十米一处池底干裂的塘口,说:“天未大旱时就在那取水。” 男子大步跨出门外,抽出随身宝剑,向枯池中猛地一插,等他抽出宝剑,只见一股清泉随剑喷涌而出。男子冲着方家婆媳大声喊道:“请看,白湖之水来也!”说完,便跃身上马,扬鞭而去,瞬间无影。 原来,男子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他见人间大旱,民不聊生,又被方家媳妇的孝心感动,于是施法掘井济民。于是,人们就称该泉为“孝媳泉”,称此村为孝媳村。 为何“孝媳泉”今天被称作“笑泉”了呢?一说是“孝”与“笑”同音,口口相误而已;一说是该泉有奇异之象,泉水上涌,会不断鼓起气泡,若人在泉边说笑,声音越大,泉水上涌越快,气泡越多。据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孝媳泉”就被称作了“笑泉”。 “笑泉”其实是个天然的泉眼,泉水清澈甘洌,水位、水温皆恒定不变。“笑泉”口水面约有三四十平方米,井水清澈见底,池底到池边绿油油地生长着一种生菜样水生植物,叶片展开又极似滴水观音的叶子,因池水冬暖夏凉,这些植物在冬日里会开出满池金黄的花朵。 上世纪中期,村中有人采此池中的植物果腹充饥,说是苦涩难当。在环境卫生及医疗状况很差的年代,乡村多有生疥疮之人,周边村民皆用此泉中的水生植物捣碎敷疗,立见奇效。 村中老人介绍,这种水生植物只能在这泉水中生长,离开此泉就无法成活。曾经有村民多次尝试把此水生植物移往别处水塘,结果没几天就枯萎,无法成活。 “笑泉”的出水量很大,即便遇大旱之年,泉水也不干涸。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干旱缺水,村民曾用十多架水车同时从泉池往农田抽水,没日没夜的抽取,结果泉水终被抽光见底。那次抽水,让村中一些老人留下深刻印象,据他们回忆,“笑泉”的最深处达五六米,井底圆形,直径约一米多,上面覆盖的全是黄沙碎石,泉水就从沙石间不断地往外涌。停下抽水不到半个时辰,泉池里的水又满了。 “笑泉”泉口在巢湖境内,但是泉水却蜿蜒东南向,通过和泉池相连的一条溪流流向无为县境内。溪流下游无为境内有十多个村庄主要就靠这口古泉的水来蓄积饮用和灌溉农田。 又传说,因为这口泉池的泉水甘醇,生活在周边的一条龙和九头螺蛳精为争夺这口清泉发生打斗。双方在此打斗了七七四十九天,给一方百姓带来了灾难。刘伯温得知后急急带着一把宝剑赶来,斩龙降精。将那条龙在“笑泉”的北边化为龙骨山(又名卓剑山),将九头螺蛳精在“笑泉”的南边化作螺蛳山。“笑泉”以及笑泉口村就坐落在这两条山峦之间的龙骨山南。 半汤“姐妹泉”冷暖二水流 “汤”者,温泉也。合肥是“中国温泉之乡”,温泉文化底蕴丰厚。巢湖东北7.5千米处,有一座被誉为“九福之地”的汤山,全国四大温泉之一的半汤温泉就在汤山之麓。半汤温泉历史悠久,因其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是安徽省著名的风景疗养区。明代《一统志》记载“山有两泉,一冷一暖合流。”由于冷暖合流,此泉便曰“半汤温泉”。半汤温泉又叫姐妹泉,冷为姐,暖为妹。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古时候,汤山之麓有一个村子叫汤庄。庄里有一对姓汤的姐妹俩,自幼父母双亡,姐妹相依为命,在众乡亲的扶助下长大成人。这年汤姐18岁,汤妹16岁。姐妹俩相貌都很出众,不过姐姐显得老成持重,妹妹则活泼奔放。乡亲们都夸汤姐的容貌像月亮一样秀丽,汤妹的心肠像太阳般火热。 近邻王村有一个20岁的孤儿,经常来帮汤家姐妹做些农活,姐妹俩敬称他为王哥。王哥与汤家姐妹在劳动中建立起纯真的感情。在王哥的心中,汤姐是一轮可爱的明月,汤姐也爱着王哥,但是彼此谁也没有好意思启齿吐露衷情。 谁知王村的恶棍王霸竟对汤姐起了歹心。这王霸是个心狠手辣的好色之徒,百姓背地里都叫他王八。他差两个狗腿子抬着花轿,就来汤家提亲。 汤妹见有恶人前来欺负姐姐,顿时火冒三丈,上前“啪!啪!啪!”就是三巴掌,打掉了一个狗腿子的两颗门牙。两个狗腿子狼狈不堪,弃轿而逃。 王霸恼羞成怒,大骂狗腿子们无能。他转而寻思:汤姐对王哥有情,我要抢占汤姐,何不先除王哥!他重金悬赏,责令家中四个狗腿子去谋害王哥的性命。 此刻,王哥正为汤家姐妹担水,来到月牙池边,因不曾提防,被狗腿子猛地打入池内,再没浮起来。 狗腿子们气势汹汹地来到汤家,恶狠狠地对汤姐说:“你就死了那份心吧,王哥已跌落月牙池死了。” 汤姐闻言大惊失色,知是王霸害死了王哥,便夺门扑向月牙池。狗腿子们想拖住汤姐,却被汤妹截住。 这时候,王霸得知王哥已死,得意洋洋地向汤家赶来。汤妹见状,操起菜刀,一跃而起,剁了王霸的狗头。狗腿子们纷纷逃命而去。她见姐姐跳进了月牙池,自己便纵身投入半阳塘。 乡亲们赶到这里,月牙池与半阳塘皆已风平浪静,无声无息。伸手摸去,月牙池水清冷,半阳塘水暖烫。人们为纪念汤家姐妹,遂将月牙池与半阳塘挖掘流通,形成冷暖二水合流,唤为半汤姐妹泉。后来,汤庄发展成为半汤街道,王村也改称冷泉王了。 汤家姐妹呢?据说她俩分别是月亮神、太阳神的千金,下凡在汤山脚下落户。汤姐跳入月牙池救起王哥,双双飞进月亮成亲。汤妹杀了王霸,也通过半阳塘赶往月宫,向新娘新郎祝贺去了。 庐江“汤坑泉”王安石赋诗 除了巢湖半汤温泉,庐江汤池温泉也是华东一绝,堪称八“汤”之首。 庐江汤池历史悠久,时越数千年。各地温泉,从目前资料可稽者,较早的文献是《隋书·地理志》记载巢湖半汤,其他各地大多存录于明、清两朝的地方志。惟庐江汤池,可上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封刘赐为庐江(郡)王。 《汉书·地理志》载:“王,濯足东坑泉,冬月气勃如蒸。”古时称温泉为“坑泉”,因位于龙舒“坑泉”之东,故有东、西“坑泉”之说,此即地方志载录庐江汤池为“东汤池”、舒城汤池为“西汤池”之渊源。古人不知何谓化学元素,只知沐坑泉对皮肤等疾病有疗效,无病可以浴疗健体,益寿延年。宋代乐史(公元930—1007年)《太平寰宇记》载:庐江东坑泉“凡抱疾者浴此汤,无不效验。”男女老少,在此浴后,无不有“恍如肌骨换”的轻松快感,因而被誉为“人间瑶池”。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被罢免相位,赋闲家中。后应好友相邀,南下当年曾任“通判”(州府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的官员)的舒州(今安庆市)一游。途经庐江汤坑泉,受当地老翁盛情款待,茗香茶,沐坑泉,即兴赋诗《汤坑泉》: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蒸。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发兴。人游不附火,虫出亦凝冰。更忆骊山下,歊然雪满塍。 王安石借温泉叙情,曲折地表达了不屈不挠、立志变革的宏大政治抱负。庐江“汤坑泉”随这首千古佳作而名扬九州。 新中国成立后,珍贵的地热温泉,成为发展地方旅游事业的宝贵财富。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温泉资源,1972年,省水利勘探设计院在此钻探了十个井眼,经权威科学鉴定,汤池温泉具有涌量稳定、水温稳定和化学成分稳定的三大特点,1号井日涌水量达3584立方米,居八“汤”之首。其水温常年保持63.1℃,内含活性元素13种、微量元素14种等63种矿物成分,且不受旱涝影响,更为华东“一绝”。 庐州两名泉欧阳修盛赞 合肥境内有两处天下名泉,为“合巢泉”和“龙泉”,曾被欧阳修誉为“天下第七泉”和“天下第十三泉”。 “合巢泉”,古称乳泉,是位于肥东县与巢湖市交界处浮槎山主峰大山庙龙王殿前的两眼泉水,北称合泉,泉水清澈透亮,可直接饮用;南称巢泉,却浑浊不堪,二泉水位常年稳定,取之不落,不取不涨,不管是大雨倾盆,还是干旱数月,池中水位亦只毫厘之差。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品尝到由当时官列庐州镇东军留后李端愿赠送的浮槎山泉水后,大为赞赏,并将“乳泉”与无锡惠山泉相比,认为两者不分伯仲,又远超唐张又新《煎茶水记》所排的“天下第十泉”的龙池水(位于六安与合肥交界处的龙穴山,属六安市辖),因此将“乳泉”称为“天下第七泉”,并专门著有《浮槎山水记》一文。文中写道:“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就像同样是由欧阳修所写的《醉翁亭记》一样,《浮槎山水记》使得浮槎山一时闻名遐迩,“乳泉”也世人皆知。 现如今更名为“合巢泉”的乳泉,也叫“清浊二泉”,是由两个相连的泉水池组成,据说正好处在肥东与巢湖的分界线上,肥东这边池子的泉水清澈见底,巢湖那边的泉水呈乳白色稍显浑浊。一脉泉水却呈现出两种状态确实少见,如果再加上传说是因为肥东是包青天的故乡,水才得以清澈的缘故,那就更充满传奇色彩了。 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山龙泉寺中有一“龙泉”,其水明如镜,清澈见底,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8℃,极为神奇。 唐人张又新著的《煎茶水记》一书中,就评价龙泉山泉水为“庐州第一水”。后来,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还慕名来此游览,将龙泉水称为“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为记。李鸿章在衣锦还乡后,还专门要人取龙泉水用来烹茶。龙泉山的泉水历经千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当地人。如今,泉水仍然在流,不仅是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还为龙泉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冶父山古泉千年淬剑地 列入安徽17座名山之一的庐江冶父山有一泓清泉,相传欧冶子铸剑,用此泉淬火,后人称其为铸剑池。 冶父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北齐·魏收撰):“潜(庐江县于南北朝为潜县)有野(冶)父山,越人冶铸之所。”《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载:“欧冶子,春秋越人,善铸利剑,曾为越王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剑。” 欧冶子,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少年时代,欧冶子从母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后很快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消息传到楚王那里,楚王命令寻找欧冶子,叫他制造宝剑。于是欧冶子走遍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 一日,欧冶子寻访来到位处大别山余脉的冶父山,此地横跨欧亚大陆的“郯庐断裂带”上,地质结构复杂,矿藏丰富,其山峰地表遍布铁砂。“群物出土,惟铁惟艰;淘砂于水,伐木于山;欹倾是处,身垢若脯。”尤其是山上有泉水,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正是炼铁、铸剑、淬水的宝地。于是欧冶子领三百童男女和同门弟子干将、莫邪夫妇在这里铸剑。 公元前510年,吴王攻越,大胜。越王允常慑于吴国的威力,把欧冶子所铸的五把剑中的三把,即湛庐、鱼肠、胜邪献给吴王。阖闾得到后,视为宝贝,于是又命欧冶子继续再造两把。时欧冶子已逝,此重任便落在干将、莫邪夫妇肩上。后干将与其妻莫邪为吴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 关于干将、莫邪雌雄两剑,民间尚流传一段凄美的故事:干将在造剑中遇一难题,即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剑铸不成,干将就得被吴王处死。眼看吴王限期将近,干将整日唉声叹气。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莫邪知道,要让金铁之精熔化,必须用人体投炉。当年欧冶子领三百童男女冶炼铸剑,多用此术。而今只有其夫妇二人,莫邪深知,能够帮助丈夫者,唯自己献身而别无他法。于是一日,干将醒来的时候,发现莫邪没在身边。他知道莫邪在哪儿,他飞奔来到铸剑炉处,只见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来,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的喊叫:莫——邪——在干将的呼喊声中,莫邪飘然坠下…… 铸剑炉的上空回荡着莫邪对丈夫最后的箴言:干将,我们永远在一起! 铁水之精熔化了,宝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雄剑献给楚王。然干将私藏“莫邪”雌剑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即令武士将其捉拿归案。干将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话音未落,只见“莫邪”雌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 说也神奇,冶父山铸剑炉火熄灭,当年铸剑淬水的水池旁(后人称为“铸剑池”),悄悄地长出两株朴树。一株在池口东,一株在池口西,树高约10米,从树身开始,两树相对弯曲,一树伸向西,一树伸向东,其曲身姿态相若,至树冠处相拥,仿佛两顶华盖守在剑池旁。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秦鸣 (图片均为资料图) |